又黄又粗暴的纯肉视频,做暖暖视频大全高清,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安定醫院主任醫師:理解抑郁,有效應對抑郁困擾

發布時間:2023-07-14 09:38:03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劉映

新華網北京7月13日電(劉映)近日,抑郁癥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長時間開心不起來可能患抑郁癥,可看上去開心的人也可能患抑郁癥。抑郁癥到底是什么,抑郁情緒與抑郁癥有何不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馮媛近日接受新華網專訪,詳解抑郁癥的特點、核心癥狀以及常見的認知誤區,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抑郁,有效應對抑郁困擾。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表現為情緒消沉、悶悶不樂、悲痛欲絕、悲觀厭世等。”馮媛說,抑郁癥的核心癥狀包括情緒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活動減少及精力降低。此外,還有思維聯想速度減慢,反應遲鈍,回避社交等表現。其他常見癥狀還包括注意能力的降低,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認為前途暗淡悲觀,有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睡眠障礙以及食欲下降等。

網上“自助”測抑郁癥,不可作為診斷依據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工作壓力都在明顯加大,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

那么,長期心情壓抑容易得抑郁癥嗎?抑郁情緒與抑郁癥有何不同,什么情況下需要去看醫生?

馮媛表示,抑郁是一種負性情緒,常會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的表現,是許多人都體驗過的情緒,也是一種正常而自然的心理現象。抑郁癥,則屬于疾病范疇。長期心情壓抑在一些特殊時間,隨著嚴重程度的增加,可能會轉變成抑郁癥。這種低落的抑郁情緒在表現形式,持續時間,嚴重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比如出現自殺觀念,癥狀影響社會功能,無法學習或者工作了,就一定要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及診斷,給予相應的藥物、心理乃至物理治療等。

針對目前網上興起的各種關于抑郁癥的自測量表,可以作為診斷依據嗎?

馮媛表示,抑郁癥自測通常指使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抑郁癥的篩查,可以初步估計測試者為抑郁癥的可能性大小,但抑郁癥診斷需要綜合多方面的情況,包括社會心理因素、臨床表現、精神檢查、量表得分、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等,只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才能做出比較可靠的抑郁癥診斷。

抑郁癥能治愈嗎?治好了還需不需要服藥?這是患者最為關注的問題。

“公眾對抑郁癥的認知是持續在提高的,但仍然有一些誤區。其實抑郁癥通過規范化的治療可達到癥狀完全或部分緩解,但仍具有較高的復發率。”馮媛說,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通過服用抗抑郁藥物緩解癥狀。心理治療方面,如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等。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有嚴重的自殺企圖或行為、精神病性癥狀等),通過無抽搐電痙攣治療(MECT)有較好的效果,具體應有醫生評估后制定治療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治療實現臨床痊愈了,仍需要維持治療一段時間,以減少其復發。

身邊人出現抑郁癥傾向,鼓勵其尋求專業幫助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超過90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約40%患有抑郁癥。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發布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文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加強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了15個行動項目,其中一個行動就是心理健康促進行動。

馮媛表示,抑郁癥患病率高、危害大,是我國重點攻關的關鍵病種之一。在中國腦計劃項目中也將抑郁癥作為重點疾病進行科學研究。近些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抑郁癥的精準識別、客觀評估、精準神經調控、新型抗抑郁藥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例如利用優化的機器學習算法構建早期預警、療效預測模型,將定量神經生物學指標與疾病癥狀結合,實現個體化診療和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模式。

對于公眾來說,如何更好地理解抑郁,有效應對抑郁困擾?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抑郁情緒有增加的趨勢。但是有抑郁情緒,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得抑郁癥。

“抑郁癥患者更需要的是關心和理解。”馮媛說,科學認識抑郁癥,可以減少對抑郁癥的誤解。當身邊有人出現抑郁癥傾向時,不要冒然做出判斷或診來做。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抑郁癥的防治非常重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可以緩解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讓他們不再諱疾忌醫;為他們創造溫馨有愛的環境,幫助他們有勇氣面對生活,走出抑郁“陰霾”。

  專家簡介

馮媛

首都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擅長心境障礙(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等相關疾病的診療。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精準醫學研究協作組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七屆理事會青年工作專委會委員,北京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第二屆青年委員會委員。

2017年獲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骨干項目。作為負責人主持省部級項目“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1項,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培育項目1項。作為學術秘書參與《中國抑郁癥防治指南(第二版)》的編寫工作。發表一作及共一SCI論文20余篇。作為團隊骨干參與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項目、北京市科委等多個項目的申報實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