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黄又粗暴的纯肉视频,做暖暖视频大全高清,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公開課

心理公開課丨你以為你很平和,其實你一直在“暴力溝通”

發布時間:2024-02-21 10:01:2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01

好端端的聊天

怎么最后都以吵架收場?

暴力的溝通,只會催生暴力。

生活中真的有很多類似的,聊著聊著就火大的情況。

想起有次過年回家,有工作需要處理,就拿著手機跟同事溝通。

長輩看到之后,立即皺著眉頭說:“你怎么又玩手機?天天這樣子,手機就這么好玩?

我當時就覺得很委屈。這是在加班啊,而且我也只看了一次手機,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嗎?

她說:“眼都要瞎了還玩手機,哪來的那么多借口。你要多干點正事,好好工作才對?!?/p>

我想,這怎么還上綱上線,沒完沒了呢?差點就要吵起來了。

問題究竟發生在哪里呢?

是他們使用了攻擊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

長輩的認知里,工作就是埋頭伏案,手機代表了娛樂和游戲,而且還傷害眼睛,所以才會說出那樣的話。

但這些帶有主觀攻擊性的話語,卻會無意中帶來非常深的傷害。

你要是反駁他們,他們還會很迷茫:我說的話怎么了?沒毛病啊?為你好才會這樣說你的。

結果為了避免爭吵,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忍氣吞聲,憋到關系里產生了無形的裂痕。

02

最常見的暴力溝通模式有哪幾種?

1、貶低打擊:“不是我說你,你也太......”

這種模式,最常見于關系親密的人之間。

《向往的生活》里,宋丹丹和巴圖就是這樣。

大家要吃飯了,宋丹丹吐槽巴圖:“你怎么吃這么多?你就不該吃?!鞭D頭就跟其他成員們說,給我兒子找點活干吧,他太胖了。

巴圖聽了,無奈地笑說:“什么叫給你的兒子找點活干。”

大家早起忙活,宋丹丹吐槽巴圖說:“啥都沒干,你怎么這么笨呢?我生了一個廢物。”

巴圖很無奈地攤手說:“你說我還能干嘛?”

接著低著頭走到了鏡頭的另一邊,什么也不說了。

這時候 Henry過來說做了早餐,大家一起出去吃粥,宋丹丹是這么夸他的:“我能換個兒子嗎?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個兒子?!?/p>

巴圖也沒說啥,低著頭不知道在想什么,轉身走回屋里,靜靜地掀起門簾進去了。

可能是覺得之前懟巴圖太多了,聊天的時候,她提到巴圖腳發炎了。

巴圖說:“小時候就這樣,你別管了?!?/p>

但宋丹丹說,該不會是你自己啃出來的吧,還讓他給大家表演下小時候怎么啃腳。

可是巴圖已經 27歲了啊,不要面子的嗎。

其實,宋丹丹真的不是不關心他。巴圖給她做早餐,她心里也挺高興的,就是說不出口。

刀子嘴豆腐心,是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相處模式。

但這種溝通,會帶來傷害。

聽到話的人覺得“我這么努力還會被批評,是不是我沒有存在的價值呀?”

誰想聽否定的話啊,肯定是希望別人夸自己的。

可是缺失的邊界感,讓很多親密關系里的人以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只要出發點是為你好,就可以肆意打壓你。

這類句子往往給人的暗示就是“你不行,你不對”,長期在打擊和貶低中成長的人,有時候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錯,也常常都會陷入強烈的自我否定之中。

每個人都會批評,不理解他們為什么一件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

但很少有人去想,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把事情做好,才最需要鼓勵。

2、甩鍋辯解:“我不是那個意思,你怎么老鉆牛角尖?!?/strong>

另一種常見的暴力溝通模式,是被動型攻擊。

這種模式,常見于兩方關系不太均衡的時候。比較弱勢的一方受到攻擊,會感覺到憤怒,但他不一定會選擇表達,只會臉上笑嘻嘻,心里 mmp。

舉個例子,妻子讓丈夫去洗碗,他要么忘了,要么洗不干凈,要么找很多借口推脫。

這時候妻子就生氣了,覺得他沒把自己的話放心上,但丈夫無奈 “我真的不是那個意思啊,用得著這么大驚小怪嗎?”,就能擺出無辜的樣子來逃避責任。

他的道歉非常真誠,但是行動卻十分誠實。一邊說著自己不是那個意思,先平息住你的怒火,一邊在行為上又不做改變,演技不夠好,讓你一眼就看穿,特別招人煩。

被動攻擊,有時候是一種人際策略,甚至會融入到一個人的性格里面。你不太容易立即意識到他出現了這種情況,更難找到理由去反擊,就算說他們,也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與此類似的,是回避型溝通。

無論是打擊貶低還是甩鍋辯解,都建立在你們之間有交流的情況下。最麻煩的是,他直接來一句“算了,不想解釋”拒絕溝通。

畢竟,他們真的什么都沒說,什么都沒做,反而顯得你一直在無理取鬧。

但逃避也好,隱忍的憤怒也好,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威脅攻擊:“你是不是想氣死我?”

很多人特別接受不了的一點是,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講情緒。

你說,我真的很傷心,我覺得這件事不應該是這樣的。

他說,你別煩了,你是不是想氣死我?

你看,這對話還能怎么繼續?

薩提亞溝通模式中,有一種“指責型溝通”。有些人會通過指責別人,攻擊別人,來證明自己沒錯。

前段時間,有一位網友,因為買了灰黑色的床單,被媽媽連續發微信罵了幾個屏幕。

“你是希望我早點升天是不是?”

“我做錯了什么,你要這樣子懲罰我?!?/p>

責備,挑剔,命令,反對,攻擊......這種溝通模式,會讓聽話的一方覺得十分不舒服。

這種威脅性的溝通,其實就是一種粗暴的忽視。只在乎表面的問題,卻沒有照顧到對方的內心狀況,更加沒有尊重對方。

有時候覺得真奇怪,別人意見不一致,覺得不舒服,你連一句中立的解釋都不許,這不是很反人性嗎?

于是對話雙方都覺得自己被冒犯了,又或者是自己“讓步”了,開始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最后鬧得很不愉快。

4、主觀評判:“你這明明就是不重視我!”

帶著主觀推測的評價,是大部分暴力溝通的根源。

很多人都搞混了事實和評價,以至于談話中急于拋出主觀結論,卻忽略了事實本身。

比如,你今天上班遲到了。

于是你的老板說,你怎么又遲到?還有沒有把工作放在心上?是不是不想干了?

這就是一個很主觀的結論。因為你可能只遲到一次,也可能因為昨天加班太晚,怎么一到老板嘴里,就變成“總是”,變成“沒放在心上”呢?

又比如,有天你回家,發現男朋友把門反鎖了。

有些人會這么說:“你是不是故意把我鎖在外面的,對我很不滿意是嗎?”這就是主觀結論。

他解釋說是進門順手就反鎖了,沒有及時出來開門。

你是不是會很生氣,覺得他肯定是在敷衍?

可重點是,你是在解決問題,不是在證明對方沒用。

哪怕對方看起來再不尊重,你也可以先把事實說完,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也許他也很不好意思呢。

無論多客觀的事實,一旦加上主觀的,偏負面的評價,就很容易激起對方的對抗情緒,漸漸遠離了溝通的目的。

03

我們如何說話才能不傷感情?

溝通,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的。

怎樣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呢?

《溝通的藝術》中,提到了一個萬能的模板:知覺檢測法。

首先減少自己腦補的部分,陳述原本的事實,然后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詢問對方自己對不對,并減少釣魚提問。

我合租的舍友,就把這個方法用得滾瓜爛熟。

有段時間,我下班很晚,開關門的聲音有點大,吵到了她。

但她沒說:“你怎么那么沒禮貌”,而是:陳述事實:“我感覺你開關門的聲音有點大。”

減少腦補:“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生氣,還是心情不好才這樣,”

正確表達:“但是門的聲音太大,我覺得有點怕。”

安撫情緒 /詢問自己對不對:“不知道我猜得對不對,最近感覺怎么樣?有心事的話可以跟我說的。”

減少釣魚提問:什么是釣魚提問呢?

簡單點說就是送命題:“你是不是沒把我放眼里?”

回答是,那你就完蛋了。

回答不是,對方可能會問,那你解釋解釋為什么,別給我找借口。

無論聽話的一方怎么回答,說話的一方都不會滿意。

他并不想聽對方解釋,只是想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已。

而我舍友所提出來的問題,卻不是針對我本人的,不帶很強的情緒,僅僅是想解決好這件事情。

我感到被尊重,被關心,意識到了我的問題所在,并且無痛改正。

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一種。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很難。

尤其是當雙方情緒激烈,退半步都覺得特別委屈的時候,你不僅要看到對方的情緒,還要看到情緒背后的隱藏需求。

當發現自己的情緒非常激烈時,你可以問問自己,希望對方作出什么樣的回應和行動。

比如,老公三十歲了,還每天沉迷游戲。

為什么你會看不慣這個行為呢?是因為你覺得他陪你,陪孩子的時間少,還是擔心他工作不夠認真,賺不到錢?

這就是你希望他作出的具體行動:多陪我,或者多工作。

憤怒是情緒的外顯,但實際上,也許是擔憂,埋怨,和愛。

當你發現對方特別煩,特別無理取鬧的時候,可以想一想,他到底想要你作出什么樣的行動。

大多數人習慣抱怨指責別人,一到提要求,就變得非常委婉。

比如情侶逛街,女孩盯著一個項鏈,男朋友問她是不是想買,她搖搖頭; 

比如男朋友回家晚了,女孩就批評他,嘮叨他,總是不好意思說其實自己想要他回來陪自己。當然,看見隱性需求,是一個非常需要熟悉度的活兒。

誰都不是對方肚子里的蛔蟲,很難百分百猜中對方的真實想法,有時候真不知道她是心情不好,還是想買項鏈,他也一樣的。

所以,溝通的時候還是要盡量地表達真實想法,進行適當的自我暴露,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猜測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讓對方知道,我沒有誤會你,我是真的想要跟你溝通。

我知道你想要被理解,被看見,無論發生什么,都會支持你,都會在你身邊。

也許,他 /她就會愿意放下一點防御,親口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心理講師聯盟)